(蔡雨/文)为打造东语学院文化品牌,促进学术交流,东语学院自2025年5月18日起正式设立学院学术讲坛——“文化互鉴讲坛”,并为其设计了专属的LOGO与印章。该讲坛致力于促进中日朝等多语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流,激发师生对文化深层次的思考,推动文化在传承中实现创新,在交流中实现发展,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。
学术讲坛正式成立前,东语学院为筹划讲坛命名事宜,面向全院教师发起名称征集活动,得到全院上下积极响应。教师们集思广益,踊跃投稿。活动期间,学院收到众多富有创意的名称提案,既有体现跨文化对话的“东有启明”“东方语镜”,也有彰显学术深度的“互鉴文澜”“和合讲堂”,充分展现了教师们对文化互鉴主题的深刻理解。在诸多提案中,最终选定了学院党委委员、副处级辅导员史许福老师提出的与东语学院学术论坛相契合的名称——“文化互鉴讲坛”。与此同时,日语系主任蔡雨教授为讲坛设计了LOGO,副院长王洋则篆刻了专属印章。
此次名称征集活动不仅调动了全院教师的参与热情,更凝聚了共识,为讲坛的后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作为开放和多元化的交流平台,文化互鉴讲坛肩负着促进文化交流、增进相互理解、推动文明共生的重要使命。未来,“文化互鉴讲坛”将成为东语学院深化国际交流、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。
“文化互鉴讲坛”名称释义
学院党委委员、副处级辅导员史许福老师所提出的讲坛命名,即“文化互鉴讲坛”,蕴含着包容性精神,接纳多元文化之异同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夏侯玄传》载:“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”,其意指羹汤之美味源于诸般调料之和谐融合。此乃比喻,唯有团结各方力量,实现不同元素之相互融合,方能成就事业。同理,文化互鉴亦是如此,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,恰似不同之调料,在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相互融合、互补其短,从而使得文化更加多元与丰富,促进文化的繁荣与进步。
东语学院“文化互鉴讲坛”旨在搭建一个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平台。通过组织系列讲座、研讨会及学术报告等学术活动,邀请来自各地、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文化界知名人士,围绕语言、文化、历史、教育等多维度主题,进行深度的探讨与交流。
“文化互鉴讲坛”LOGO释义
日语系主任蔡雨教授精心设计并制作了讲坛LOGO标识,该标识旨在传达知识传递、文化交流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理念。LOGO中蕴含了四个核心元素:
1.书籍象征着知识。
2.位于书籍上方及右侧的图形均以抽象人形呈现。人形象征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类。这表明人是文化知识的习得者、传播者和交流者, 凸显人在外语交流、文化探索、学习以及相互借鉴等活动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。这体现了文化互鉴是建立在人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之上的。它涉及中文、日文和韩文三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,共同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3.右侧的抽象人形,同时亦构成毛笔的图形,毛笔作为中日韩三国传统书写工具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与书籍相得益彰,代表着知识与文化。
4.位于中心的“光明”,象征着互鉴交流时迸发的知识火花。
该Logo标志不仅是对中日韩三国文化互鉴精神的生动诠释,更是对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致敬。

“文化互鉴讲坛”LOGO
“文化互鉴讲坛”印章释义
副院长王洋为讲坛精心篆刻了一方印章,这方印章使用的字体是篆书,篆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书体之一,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。这方篆刻结构严谨对称,注重空间布局的均衡,讲究对称之美。像“互”“鉴”等字,左右或上下部分相互呼应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平衡、和谐的理念,契合“文化互鉴讲坛”作为文化交流平台所应具备的深厚内涵与严肃格调。
线条婉转流畅,如“文”“化”等字,体现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,给人以端庄、稳重之感。字体笔画间相互协调、结构对称,象征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求同存异、和谐共生,体现“文化互鉴讲坛”倡导文化包容、多元融合的宗旨。

“文化互鉴讲坛”印章
编 辑 | 徐蓬勃 高宏阳
校 对 | 宋佳音 沈阳 吴睿格 姬博文
指 导 | 杨博文
总监制 | 徐慧文